各类抗肿瘤药物有何不同

Release time:2023-11-17 Source of the article:

在肿瘤临床试验中,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抗肿瘤药物,这些药物大体可以分为:化疗药物、靶向治疗药物、ADC类药物、免疫治疗药物四大类。它们到底有何区别呢?


化疗药物

先谈谈化疗药物,它是最经典的抗肿瘤药物之一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细胞的分裂增殖,来达到杀伤肿瘤的作用,因为恶性肿瘤大多数为快速增殖的细胞。细胞周期分为G1期(准备原材料)、S期(DNA合成)、G2期(合成有丝分裂需要的蛋白)、M期(完成细胞分裂)。有些化疗药作用于其中特定某个期,称为“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”。例如门冬酰胺酶(G1期)、吉西他滨(S期)、依托泊苷(G2期)、长春瑞滨(M期)。有些化疗药可作用于全周期,称为“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”。例如各种铂类,可杀伤处于各种细胞周期的细胞。


由于化疗药杀伤的是快速分裂的细胞,因此不能精准识别肿瘤,人体一些正常组织也处于分裂活跃状态(骨髓造血、胃肠道上皮更新、头发生长等),因此化疗药常常会误伤骨髓、胃肠道上皮、头发等,造成较大副反应,即骨髓抑制(血细胞下降)、恶心呕吐、脱发等。


靶向治疗药物

靶向药又如何呢?顾名思义,靶,瞄准了目标的治疗。通过识别一些肿瘤细胞独有的分子,或肿瘤细胞较多但正常细胞很少的分子,将其作为靶点,使药物能精准识别肿瘤分子,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、干扰细胞周期、诱导肿瘤细胞分化、抑制肿瘤细胞转移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。肿瘤的生长因子受体、信号转导分子、细胞周期蛋白、细胞凋亡调节因子、蛋白水解酶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都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。常见药物利妥昔单抗(靶向CD20),曲妥珠单抗(靶向Her-2)、奥西替尼(靶向EGFR)、贝伐珠单抗(靶向VEGFR)、安罗替尼(多靶点)等。


由于靶向药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,而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小。副反应往往比化疗更轻微,不同靶点的常具有特异性的副反应。



ADC类药物

ADC类药物就好像是靶向药和化疗药的结合体。ADC的全名叫“抗体偶联药物”,A代表antibody即抗体,负责靶向识别肿瘤;D代表drug即药物,属于强效杀伤的化疗药;C代表conjugate即连接子,为抗体和药物的连接桥梁。ADC药物兼具靶向药的精准性,同时有化疗药的强效细胞杀伤力(普通化疗由于无法精准识别肿瘤,副反应较大,很容易导致剂量受限),理论上高效低毒,兼具靶向和化疗的优点。ADC属于当前较为新型的药物种类,常见的有T-DM1(靶向Her-2的曲妥珠单抗改造而来,携带DM1化疗药)、T-DXd(靶向Her-2的曲妥珠单抗改造而来,携带Dxd化疗药)、戈沙妥珠单抗(靶向Trop-2)等。


免疫治疗药物


最后谈谈免疫治疗药物,它与前三类药物均不同。免疫治疗药物并不直接杀伤肿瘤细胞,它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,依靠自身免疫机能杀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。细胞突变的过程中,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T淋巴细胞能识别并消灭异常变异细胞,当变异细胞学会了免疫逃逸(表达一些分子,让T细胞无法识别它,免于受到攻击),就可能逐渐发展壮大,成为肿瘤。免疫治疗药物通过结合并抑制这些分子,让免疫细胞重新能识别攻击肿瘤。这就好比窃贼学会了伪装,让警察无法识别。免疫治疗药物能让癌细胞伪装失效。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有:帕博利珠单抗(PD-1抗体)、度伐利尤单抗单抗(PD-L1抗体)、纳武利尤单抗单抗(CTLA4抗体)、卡度尼利单抗(PD-1和CTLA4双抗),另外抗TIGIT、抗OX40和抗CD137的免疫药物也在开发研究中。


免疫治疗由于激活人体免疫系统,可能副反应就是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组织,理论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自身免疫性炎症,但总体发生率很低。


Last article: No more Next article: No more